因为有那些姨娘们,她们不仅是我的亲人,更是我无忧无虑成长的“守护神”。
如果你问我,什么是“爱”,那我想给你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答案:村里的姨娘们就是我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“爱”的源泉。
记得父亲离开的那天,天还没亮,我就站在村口,看着他背影消失在山林之间。
那时,我大约十岁左右,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,只知道父亲离开了,我的世界似乎变得空荡荡的。
可是,现实从不等人,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“修仙弃子”。
父亲的离去并没有带来我想象中的悲伤,反倒是让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安定感。
因为不久之后,我发现自己并不孤单,村里的姨娘们,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先得介绍一下村里的姨娘们。
她们大多是年轻寡妇,也有一些未婚的姑娘,生活方式并不传统,没什么约束,彼此间有着很强的亲密感情。
每一位姨娘,性格各异,却无一例外地都对我充满了母爱。
她们就像是随风飘动的柳絮,柔软且温暖,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安全感和宠爱。
每天早晨,刚吃完早饭,我就会跑到小河边,找一位姨娘做“亲亲抱抱”。
每一位姨娘都毫不犹豫地给我最温暖的拥抱,她们笑着摸摸我的头发,细心地帮我整理衣襟,仿佛我是她们亲生的孩子。
有一次,村里大雨倾盆,水流暴涨,田地里的水位突然升高。
那时,我还只会在雨中溜达玩耍,满脸水珠地跑到田里,哪怕是泥泞也不怕。
可是,在这场大雨中,我的脚步有些踉跄,滑倒在泥水中。
立刻,几位姨娘像箭一样冲了过来,把我从泥水里捞出来,抱在怀里,像是抱着一颗珍贵的宝石。
“天策,别跑得那么快。”
姨娘阿蓉把我抱起,笑得如阳光一样灿烂,“你看,咱们村子的泥巴是软的,可是你小小的身子,不能像个泥猴一样乱闯。”
我点点头,心里暖得像是被阳光包围。
除了每天的“亲亲抱抱”外,姨娘们还时常轮流给我做吃的。
她们的拿手菜大多是村里的传统美食,有香喷喷的红烧肉、酸辣的泡菜汤、清香的蒸饺,还有我最爱的蜜饯苹果。
每次她们做的饭菜,香气扑鼻,热腾腾的蒸汽几乎让我的胃口在瞬间爆发。
“天策,吃点这个,补身体。”
姨娘阿雪一边拿着蒸饺一边劝我。
姨娘们甚至教我如何做饭和照顾自己。
她们有时会带着我一起去田里干活,教我如何播种,如何挑选最好的草药。
有时,姨娘们会在月光下围坐一圈,给我讲那些从未听过的故事——比如远方的修仙之路,仙山上的仙人如何修炼,如何炼丹,如何成为一代宗师。
她们每一位都是活生生的“百科全书”,各种实用的知识总能从她们口中涌现出来。
而我,作为唯一的“孩子”,自然是她们故事的最大听众。
有时,她们也会带我去集市,挑选新鲜的水果和饰品。
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得光鲜亮丽时,姨娘们总是轻轻地笑着对我说:“天策,你的衣服是妈妈们亲手做的,最特别。”
每当她们这样说,我便充满了自豪感。
她们还为我织了件宽松的披风,软软的,暖暖的,穿上它,我就像是个小王子,享受着她们的宠爱。
在这样的日子里,修仙似乎变得并不那么重要。
我没有父亲那样的引导,也没有师门的教诲,但村里的姨娘们给了我足够的爱和关怀。
她们常常说:“天策啊,你得好好修炼,将来可要给我们争光啊。”
“放心吧,姨娘,我一定会修成仙,飞得比谁都高。”
我总是豪气干云地回答,虽然自己心里也并不清楚,修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。
在她们的陪伴下,我逐渐学会了沉淀内心,逐渐明白修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,更是心境的培养。
村里的姨娘们从不逼迫我去做什么,却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。
我感到无比幸运,虽然生活没有父亲的严苛,也没有修仙界的竞争压力,但这些简单的日常,给予了我最温暖的力量。
每一位姨娘都带着各自的故事。
阿雪姨娘是村里最温柔的一位,她总是在大清早时分,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汤,悄悄地放在我的床边;阿蓉姨娘则是最坚韧的,她教我如何不畏困难,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。
她有时也会皱眉,语气严厉:“修行要从小做起,万一你将来成了个不成器的仙人,姨娘可不认你!”
这些姨娘们,就像是母亲一样陪伴着我,教我成长,给我无尽的爱。
她们或许没有显赫的身份,或许没有仙门的荣耀,但她们的温暖,深深刻在我的心里,化作我未来修行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