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老味道里的新活法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第二章:灶火新燃,老味道里的新活法峰哥的胳膊肘上还缠着纱布,烫伤的水泡刚结痂。

那天阿梅摔门进客房后,他在厨房站到后半夜,铁锅里的高汤熬得只剩锅底,结了层琥珀色的油皮。

窗外的路灯透过排气扇的缝隙照进来,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,像极了他此刻被打乱的心思。

“守旧”这两个字,像根细针,扎在他心里。

他想起刚进酒店后厨那年,师傅教他吊高汤,必须用老母鸡、老鸭、金华火腿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咕嘟八个钟头,期间不能掀锅盖,说是怕跑了“气”。

那时候的食客也认这个理,愿意花时间等一锅好汤。

可现在,年轻人刷着手机点外卖,等餐超过二十分钟就会给差评。

“难道真的要改?”

峰哥摸着灶台边缘的油渍,那里还留着他十年前用刀刻下的歪歪扭扭的“峰”字。

凌晨五点,批发市场的水产区己经人声鼎沸。

峰哥本来是来买新鲜海虾的,却被隔壁摊位的烧烤炉吸引了。

穿花衬衫的老板正往羊肉串上撒孜然,油脂滴在炭火上,“滋啦”一声冒起白烟,香气裹着烟火气飘过来,勾得人首咽口水。

“张师傅?”

花衬衫老板认出了他,“怎么,酒店后厨也开始搞烧烤了?”

峰哥笑了笑,没说话。

他盯着那滋滋冒油的羊肉串,突然想起阿梅说的“网红菜”。

现在的年轻人,不就爱这口热辣鲜香、能拿在手里边逛边吃的东西吗?

“你这签子上的肉,是正经羊腿肉?”

峰哥蹲下身,捏起一块生肉闻了闻。

“那可不!”

老板拍着胸脯,“我凌晨三点去屠宰场拿的货,假一赔十。

现在人精着呢,不是好肉,谁肯回头?”

峰哥心里一动。

他做了一辈子精细菜,讲究刀工火候,可烧烤这东西,看似粗犷,实则也藏着门道——肉质要新鲜,腌制要入味,火候要精准,不然要么烤老了发柴,要么烤嫩了带血丝。

“给我来二十斤羊腿肉。”

峰哥站起身,“再来五十根签子。”

回到店里时,阿梅正在擦桌子。

看见峰哥拎着一大块生羊肉进来,愣住了:“你买这个干嘛?

咱店里又不卖烧烤。”

峰哥把肉往操作台上一放,拿起刀“哐当”一声剁下去:“从今天起,卖!”

他没学过烧烤,但几十年的厨艺底子在那儿摆着。

切肉要顺着纹理,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,这样烤出来才嫩;腌制时,除了盐、料酒、孜然,他还加了点自己熬的花椒水,去膻又增香;穿签子的时候,肥瘦相间地穿,烤出来才香而不腻。

中午十二点,峰哥支起一个简易的烧烤炉,就放在店门口。

炭火通红,羊肉串上架,油脂滴落,香气瞬间弥漫开来。

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,伸长脖子往这边看。

“梅记小馆还卖烧烤?”

隔壁花店的老板娘探出头,“峰哥,给我来两串尝尝。”

第一波客人是冲着烧烤来的。

他们坐在门口的小桌子旁,手里拿着滋滋冒油的羊肉串,边吃边点头:“这味儿绝了!

比夜市摊的好吃多了!”

峰哥听着心里美滋滋的,手上的活却没停。

他又琢磨着烤点别的——鸡翅划上三道口子,塞进葱段和姜片,用蜂蜜和生抽腌了,烤出来外皮焦脆,里面多汁;茄子从中间剖开,铺上蒜蓉和小米辣,烤得软绵入味,一拌就出香味。

阿梅看着突然多起来的客人,眼睛亮了。

她赶紧把菜单上的“烧烤系列”写上去,又拿出手机,对着烤得金黄的鸡翅拍了几张照片。

照片里,炭火的红光映着鸡翅的油光,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。

“我发个朋友圈试试。”

阿梅手指飞快地打字,“梅记小馆新增烧烤系列,峰哥亲手烤制,不好吃不要钱!”

没过多久,就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:“看着就馋,中午就去!”

下午两点,店里己经坐满了人。

有穿着校服的学生,拿着手机对着烧烤拍照;有写字楼的白领,点了份烤茄子配米饭;还有带孩子的家长,给孩子点了不辣的烤鸡翅。

“峰哥,再来十串羊肉串!”

“老板娘,烤茄子还有吗?”

吆喝声此起彼伏,阿梅忙得脚不沾地,脸上却笑开了花。

峰哥在烧烤炉前挥汗如雨,胳膊上的伤口被油烟熏得有点疼,但他心里是热的。

晚上关店后,阿梅数钱的时候,手都在抖。

今天的营业额,是开业以来最高的一天。

“你看,我就说要变变吧。”

阿梅把一沓钞票塞进铁盒,“这烧烤太受欢迎了!”

峰哥灌了口冰啤酒,打了个饱嗝:“这只是开始。”

他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心里有了新的想法,“光有烧烤还不够,咱得让更多人知道。”

第二天,阿梅请了半天假,去手机店买了个三脚架。

她学着网上的教程,给峰哥拍起了短视频。

镜头里,峰哥系着围裙,站在灶台前,一手颠锅,一手撒料,火苗“呼”地窜起来,映得他满脸通红。

“大家好,我是梅记小馆的峰哥。”

峰哥对着镜头有点不好意思,挠了挠头,“今天给大家做道我们家的新菜——藤椒烤鱼。”

他边做边说,声音有点沙哑,却透着股实在劲儿:“这鱼得用新鲜的鲈鱼,现杀现烤,这样肉质才嫩。

腌鱼的时候,放点姜片和料酒,去去腥……”阿梅把视频剪辑了一下,配上轻快的音乐,发在了本地生活平台上。

没想到,没过多久,就有了几百个赞。

有人评论:“这师傅看着就靠谱,菜肯定好吃!”

还有人问:“店在哪儿?

周末过去尝尝。”

峰哥看着评论,心里乐开了花。

他以前总觉得,做菜是给人吃的,不是给人看的。

现在才明白,这年头,好东西也得让人知道才行。

接下来的日子,峰哥每天都琢磨新菜式。

他把传统菜改良了一下,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——麻婆豆腐用砂锅装着,端上桌还咕嘟冒泡;红烧肉切成小块,用锡纸包着,打开的时候香气扑鼻;就连最普通的番茄炒蛋,他都加了点糖桂花,酸甜中带着点花香。

阿梅则负责拍视频、发朋友圈、回复网友的评论。

她学会了用滤镜,知道怎么拍才能让菜看起来更有食欲;她会在视频里讲峰哥的故事,说他做了二十年菜,对食材有多挑剔;她还会在评论区和网友互动,问他们喜欢吃什么,要不要来店里试菜。

有天,一个粉丝过万的美食博主刷到了阿梅的视频。

她特意来店里探店,点了满满一桌子菜,边吃边拍视频。

“家人们,我跟你们说,这家店真的绝了!”

博主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,“这个藤椒烤鱼,麻得过瘾,辣得够劲,鱼肉还特别嫩!

还有这个锡纸红烧肉,肥而不腻,入口即化,我一个人能吃一盘!”

视频发出去后,梅记小馆彻底火了。

第二天一早,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,有人甚至从几十公里外的郊区赶过来,就为了尝尝峰哥做的菜。

峰哥和阿梅忙得脚不沾地,却浑身是劲。

他们雇了两个服务员,一个帮峰哥打下手,一个跟着阿梅学收银。

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,不仅有年轻人来打卡,连以前的老邻居也回来了,说:“峰哥,你这菜改良得好,既有老味道,又有新花样。”

有天晚上,忙完最后一波客人,峰哥和阿梅坐在空荡的店里,看着墙上的菜单,突然笑了。

菜单上,既有峰哥拿手的脆皮烧鹅,也有新增的烧烤系列,还有改良后的网红菜。

传统与现代,在这里找到了奇妙的平衡。

“你说,咱们这算不算抓住机遇了?”

阿梅靠在椅背上,累得不想动。

峰哥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,点了点头:“算。

但机遇这东西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

它藏在挑战里,你得先扛住挑战,才能抓住它。”

灶台上的火苗还没完全熄灭,偶尔“噼啪”响一声,像在应和他的话。

峰哥知道,餐饮这条路,永远不会一帆风顺。

但只要愿意改变,愿意学习,愿意用心对待每一个客人,就总有峰回路转的一天。

现在,梅记小馆的烟火气里,不仅有食物的香气,还有希望的味道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