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建国早早起床,先把门口的花浇了水,又检查了一遍工具架上的扳手、钳子,确保每一件都归位。
他知道,今天可能又是忙碌的一天。
第一声“叮叮当当”的敲击声从台钳上传来,吸引了路边挑担的老农驻足观看。
那是刘老汉,他的独轮车轴断了,急着要去镇西的集市卖菜。
“建国啊,这轴能不能今天就修好?
我还指望这车吃饭呢。”
刘老汉的眉头皱得紧紧的。
林建国接过车轴,蹲下仔细查看,很快在心里有了方案。
他用氧焊把断裂处烤得通红,再用锤子一点点敲回原形,最后用砂纸打磨光滑。
不到一个小时,独轮车就稳稳地立在了地上。
刘老汉喜出望外,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塞过来。
林建国推辞道:“刘叔,你这车是老毛病了,收个材料费就行。”
刘老汉不肯,硬是把钱塞到他手里:“你这手艺,值这个价!”
送走刘老汉,林建国刚坐下喝了口茶,就听见公路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喇叭声。
一辆红色夏利轿车停在门口,车门一开,一个穿着时髦西装的年轻人急匆匆走了进来。
“师傅,我这车刚从县城开回来,发动机抖得厉害,能不能帮我看看?”
年轻人说着,递过来一支红塔山香烟。
林建国摆摆手,示意自己不抽烟,然后掀开车盖检查起来。
很快,他发现是火花塞积碳严重。
清理干净后,发动机的声音立刻变得平稳。
年轻人高兴得连连道谢:“师傅,你这手艺真是绝了!
在县城修,至少得等半天。”
林建国笑了笑,递过账单:“二十五块。”
年轻人愣了一下,显然没想到这么便宜,立刻掏出钱来,还多塞了五块:“师傅,这是给你的辛苦费!”
林建国推辞不掉,只好收下。
看着年轻人开车离去,他心里暗暗感叹——如今镇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了,修理铺的前景一片光明。
中午时分,苏玉兰提着一个保温桶走进来,里面是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和米饭。
“快趁热吃吧,别光顾着干活。”
她一边说,一边帮他把工具擦干净。
林建国接过饭盒,心里暖烘烘的。
这段时间,苏玉兰几乎每天都会来送饭,有时还帮着招呼客人。
她的细心和体贴,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家的温暖。
饭后,修理铺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——镇派出所的王所长。
他推着一辆警用摩托车,神色凝重。
“建国,这车子下午要去县里开会用,可是刹车有点问题,你给看看。”
林建国不敢怠慢,立刻放下手里的活,仔细检查刹车系统。
发现是刹车片磨损严重,需要更换。
他从工具箱里找出备用刹车片,熟练地安装好,又反复测试了几次。
“行了,刹车灵敏得很。”
林建国拍了拍手说。
王所长满意地点点头:“建国,关键时刻还得靠你啊!”
送走王所长,林建国刚想休息一会儿,就看见赵小军骑着摩托车过来了。
他是上次那个留中分发型的年轻人,这次还带了一个朋友。
“师傅,我朋友的车也有点问题,你给看看呗。”
赵小军热情地说。
林建国检查后发现是离合器线断了,很快就修好了。
赵小军的朋友感激地说:“师傅,你这手艺真是没话说!
以后我们车队的车都来你这修!”
林建国听了,心里暗暗盘算——如果能和运输公司建立长期合作,修理铺的生意就更稳定了。
傍晚时分,镇上的卡拉OK厅又开始热闹起来。
王大勇匆匆跑来:“建国哥,今晚歌厅来了个唱得特别好的女歌手,去看看吧!”
林建国本想拒绝,但想到苏玉兰可能会去,便答应了。
歌厅里灯光闪烁,人声鼎沸。
苏玉兰果然在那里,正和几个女老师坐在一起聊天。
看到林建国进来,她笑着招手:“建国哥,这里!”
那一晚,林建国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唱歌。
虽然他的嗓音并不出众,但苏玉兰却听得格外认真。
歌声中,两人的目光不时相遇,仿佛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悄悄滋长。
回家的路上,月光洒在乡间小道上,微风轻拂。
林建国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——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事业,似乎还找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。
而此时的柳河镇,正悄然迎来更多的变化。
镇上的第一条柏油路正在铺设,一辆辆崭新的汽车开始出现在街头,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改变。
林建国知道,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,而他的修理铺,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